眾說 5

 Q.5易經是對實然的描寫,為何能作為人類應然行為的指引?應然是否由人定? 如是,會不會有道德相對論的問題?有沒有先天應然?」萬物運行所產生的事物皆稱為實然;自然界並沒有所謂的應然,應然是由人類對萬事萬物作價值判斷後,分辨行為之應不應然,來對我們的行為作出規範。是否人類有兩種應然:(1) 後天應然 (2)先天應然。 後天應然,是指後天而形成的應然行為。人類活於自然的實然當中,觀察實然,把所得應用在人與人的關係 實踐當中,然後經過人類理性的價值判斷後,約定俗成的事物,例如,謙卦彖傳:「天道下濟而光明,地道卑而 上行。天道虧盈而益謙,地道變盈而流謙,鬼神害盈而福謙,人道惡盈而好謙。謙,尊而光,卑而不可逾,君子 之終也。」古人觀察到自然的法則,月圓則缺,月缺則圓,水盈而流瀉,得知謙道,然後按此實踐在人倫之中, 作為我們的應然之行。然而這種應然可能會受到時空所限制的,例如從前以三寸金蓮為美,故視纏足為應然,然今卻視此為封建制度下對女性的迫害。從這種應然的行為而見之,我們似乎會以為有道德相對論的問題,但當我到知道先天應然,即具普遍必然性的應然。 我認為,人的「先天應然」就是「善」,因為人性有「向善」的本質。之所以有道德相對論的問題,是因為人處於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,對「善」的實踐方法會有不同的詮釋。《易經.繫辭傳上》「一陰一陽之謂道,繼之 者善也,成之者性也。」易經中所指的「善」就是使天地之道繼續運作,萬物資長生生不息。西方哲 學家 Thomas Nagel 的 Death 裡說失去生命最大的壞,就是失去了可能性,因為只有擁有生命,萬事萬物才會有可能。因此,能夠使生命繼續就是善,人之所以擁有欲望,是為了要所這個善繼續下去,使陰陽之道平 衡發展,惡的形成是因為欲望過強大,便這個道失衡(人為了活而捕漁,可是在市場化專業化下,用漁網捕魚便不必要過多的魚犧牲,生態失衡)。而之所以會有「表面上的道德相對」是因為我們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 對這個「善」的實踐方法會的詮釋有所不同,例如古代以牛羊祭祀鬼神以求天佑,目的是為了要安國安民,善才得以繼續,但今之文化背景不一,卻視之為迷信。然後還有「個別的善」和「社會整體的善」之分,就以例說明在一個社會上,整體的財富就如同一塊大餅,人為了生存會想分到那塊餅更多(這是個別的善),但在各人爭取個別的餅,有能力者便會分得較多,造成失衡,社會整體的善就會減少。故此在不同的持分者便會對此有不同立 場,如小市民可能會以「個別的善」為主,但財政司長卻要顧及整市場,故會以「社會整體的善」為主。這樣一 來,道德便似乎是相對的,但如果把社會文化背景、持分立場抽離,便會知道道德相對論的問題並不存在,只是 對「善」的實踐方法有不同的詮釋而已。 

A.個先天應然這4個字,看來非常含混。後天應然還可以說得通,所有的應該不應該都是後天的,所以這個問題之所以提出來呢?在於,道德意識跟良知,這一類的屬於倫理學道德哲學的問題。基本上一定要澄清兩個概念。若澄清了,這些都不是問題。譬如婦女纏足是美,這怎麼叫什麼先天應然呢?對不對?講先天的話,就是不涉及人生的經驗,叫先天!?因為先天,一定不涉及中國人外國人只要是人都如何都如此才能叫先天!那先天應然的善落在具體的內容,那就不叫先天,一定是後天的社會在什麼時代特定的情況下也變出來了某種要求。,先天應然的概念是沒辦法成立的。很多事情都變成什麼道德相對論。一定要分清楚。道德意識。Moral consciousness。良心 conscience我提到後面那個是意識。就知道什麼?跟認識有關是你所知覺到的具體內容。道德意識是相對的。有多少人就有多少不同的道德意識?同一個人在不同的階段,小時候跟老的時候,道德意識也不一樣。所以我們所談的往往就是在道德意識上。爭論說,哎,道德是相對的,本來就是相對的。道德意識什麼內容,譬如我們現在,大家最容易有共識的不可殺人。這好像全世界都同意吧?當你打仗的時候不殺人,別人殺你呀。假設有一個人,職業是劊子手。他上班就是要殺人了。哪一個社會不能沒有這樣的人呢?在以前呢?像這個說明什麼在人的事業上,所有道德意識有具體內容的都是相對的。但是良知不一樣。良知是什麼。講直接一點,就是對道德意識的要求就是良知。我常常講良知不是善,良知是對善的要求,你再把它轉成這邊是一樣的意思,因為當你說善惡的時候呢,就是道德意識嘛!?要列出什麼行為善、什麼行為惡。這道德意識啊,老師教了我才知道。我小時候看別人鉛筆盒漂亮,我的力氣比她大,我拿回家有什麼不對?誰有力氣誰拿!老實說,不可以拿。就有道德意識啦,不可以拿別人東西。這就是道德意識啊,相對的。長大之後呢?誒,我不要明拿,我可以暗拿。哦,我可以按搶。暗槓。像這個都是相對的。一定要記得道德意識永遠是相對的,因為它牽涉到道德的具體內容內容一定有時空的上的各種差異,個人理解上的差異就是同一個人不同經驗的差異。但是不要忘記人作為人呢,良心是。一樣的。什麼樣子都有對道德意識的要求,只要是人的社會,不管在任何地方,他都一定要你分辨善惡。雖然他對善惡的內容可以有不同說法,這句話應該聽得懂。只要是人在任何時代任何社會都一定要你分辨善惡。但對於上課的內容,他卻是相對的,但是這個要求分辨善惡是一個純粹的形式。所以良心是普遍了,因為他只有形式而不去具體內容,所以是普遍了。那到底是為什麼不是普遍的是相對的呢?因為他有內容啊。有內容就好像剛剛有人說這邊纏小腳叫做美,那個美已經不再道德的範疇裡面啊。另外個地方呢,脖子長叫做美。那這當然是相對的嘛!?道德都是相對的,何況是審美呢?更是相對的。但是講道德的相對的並不代表說,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道德就算了,不是的,你要回到良知或者良心,那個要求是普遍的就是要求分辨善惡。但是我們很容易發現你原來以為惡的是善的,原來善的是惡的,那都是道德意識的問題嘛!?所以你把這兩個分析的時候就不會再提出什麼後天應然先天應然,然後又說到這個個別的善、社會整體的善。什麼個別的善社會整體的善。個別的善和社會的善都叫做利害關係。

這個對我有利,但是國家不利。這不就講清楚了嘛,就不要用善這個字。用善,這個是一定要記得前後兩個概念,第一個有自由,你才有選擇,善惡的可能,第二個善惡出來之後呢?第二個 一定要負責任,否則善惡是空的,所以你一講善惡前面的自由,後面的責任整個連起來,否則不要談善惡。 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